首 页 | 新 闻 | 镇 街 | 部 门 | 专 题 | 生 活 | 酒 店 | 求 助 | 小编行 | 听新闻 | 潼城故事 | 图 片 | 视 频 新闻热线:023-61268827    网站信息举报电话:023-44592777
当前位置:社 会 > 正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 潼南嬗变展新颜
产城景融合发展 百姓生活更美好
2018-12-11 11:05    潼南网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洗菜溪新桥。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丝绸厂前缫丝车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潼南罐头厂。

美丽潼城入画来。

涪江国家湿地公园。

潼南国际半程马拉松赛。

现代宜居的滨江城市。

休闲旅游的花园城市。

绿色养生的田园城市。

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四十年,潼南嬗变展新颜。40年来,潼南人民奏响改革这一时代强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一条条宽阔整洁的街道纵横交错,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游园星罗棋布,一栋栋风格迥异的楼房巍峨高耸,一片片叠青铺翠的绿地悄然呈现。昔日的渝西小城一跃成为“国家卫生城市”“现代山水园林中等城市”“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绿色生态工程试点示范县”。这是潼南借改革东风创造的奇迹,更是潼南人民用创新、实干绘出的美好画卷。  

从平房到楼房再到带电梯的高层,40年来,老潼南人王国平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家,他都有全新的居住体验——环境越来越美、公共设施越来越健全、出行越来越方便。  

无论在城区还是在郊区,这几年,老潼南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城大了,街多了,路宽了,楼高了,灯亮了,景美了……

一条条康庄大道贯通南北,一座座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跨江大桥疏通城市血脉,园林美景随处可见……  改革开放40年来,潼南这座历史悠久而又正值青春的城市历经了沧桑巨变,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加速形成。

从“其实一条街”到“一江两岸四大片”

1980年1月,彼时的潼南城建局制定了《关于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若干问题试行规定(草案)》,至此,潼南城市建设乱修乱建等违章现象开始得到制止。不过,潼南真正的第一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是1984年底,在市级部门的协助下,编制的《潼南县城镇总体规划》,规划明确了县城建设的近期规划是占地2.01平方公里,人口2.7万,远期规划占地3.35平方公里,人口4.5万。也就是这一年,潼南城区内的文化馆、图书馆、滨江公园等先后建成,根据当时的一份房屋普查记录显示,1985年潼南县城共有7902户,2.85万人,公私房屋69.99万平方米,住房面积16.84万平方米,人均5.1平方米。  

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夜间吹遍潼南大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区历届党委政府抢抓机遇,根据城市建设需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城市建设走上了良性循环。  

1998年4月,我区制定《关于加快城乡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城镇住宅建设的决定》,坚持“全力开发新区,稳步改造旧城,加速镇乡建设,展示城市形象”的思路,按照“统一规划,基础先行,成片建设,滚动发展”原则,在原有老城片区基础上建设江北开发区、凉风垭开发区和滨江路开发区,计划5年内在县城新建房屋100万平方米,城镇规模扩发1倍,达到10平方公里,人口容量10万以上。就此,城区拉开了一江两岸三大片建设序幕。  

曾经的潼南电影院、丝厂、老县委大院等就是潼南的地标,围城路、接龙街、正兴街、通江巷就是城区仅有的几条主干道,毛家巷外的大码头就是水路货运集散地,接龙街口的金鸭坝、西市场就是城区小商品集中点。每逢节假日,老百姓能去的地方只有滨江公园,五经坝在当年就是郊区的代名词,江北新城只能靠船渡才能到达。  

40年风云激荡,40年春华秋实。昔日的潼南电影院早已在旧城改造的建设中变成高档住宅小区,金鸭坝、滨江公园成了滨江商圈,江北新城更是高楼林立,成了潼南的城市中心行政办公区。已年过70的李太厚在柏树坪住了二十几年,看着改造完成后的老电影片区,他感慨地告诉记者:“潼南电影院建成时他刚满30岁,那时电影院屋顶是长跨度钢架结构,室内还铺设了带孔的吸音板,算得上潼南的代表性建筑。如今,这里早已建成了外观现代大气、功能设施完备的住宅小区,老式电影院也变成了滨江商圈的现代化影厅,这在当时连想都不敢想。”  

潼南在变新、变美,潼南更在变强、变壮。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24%,围绕打造休闲旅游的花园城市、现代宜居的滨江城市、绿色养生的田园城市,推进“多规合一”和中心城区控规整合,城镇规划布局更加优化,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宜居度显著提升,“一江两岸四大片”城市空间布局已经形成。

功能更完善 城市展新颜

一花一世界,一束光影一片天。城市巨变,既能体现在今非昔比的城市框架上,也能体现在一条条城市道路、一座座桥梁、一个个居住小区的变迁中。  

改革开放前,我区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欠缺,城市功能落后,城市配套设施几乎为零。据统计,到1986年,城区内仅有接龙横街、大同街等四条主干道和毛家巷、通江巷等23条支路,总长9.009公里,道路总面积53.09万平方米,城区有路灯161盏,下水道5475米,洗菜溪上架有接龙桥、新桥2座桥梁,人渡码头、车渡码头各1座,市民休闲场所只有大佛寺、滨江公园2处。  

四十多岁的陈学文至今还记得,小时候随父母从东风乡(如今的桂林街道东风社区)到一江之隔的县城赶场的情景,得走一条好长好长的泥巴路,再通过毛家巷外的人渡码头才能到达。要遇上逢年过节人多,或者涨水下雨,小路泥泞不算,光过渡或等船就得耽误半天,那酸楚的滋味,至今记忆犹新。  

改革开放之后,历届党委政府强力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一轮又一轮高潮迭起的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潼南大道、巴渝大道、巴蜀大道、涪江路、金滨路畅通无阻,潼南城区已经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网络。  

道路变化巨大,桥梁也一改往昔旧容。老潼南人都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涪江河上那两座能连通两岸的渡桥。由于跨河交通不便,潼南城区的发展长期滞留在涪江河的南岸,难以向地势更加平坦的北岸扩展。改革开放以来,潼南相继建成了涪江大桥、金佛大桥、莲花大桥。特别是2018年竣工的新涪江大桥,进一步完善了潼南道路交通网络,有效缓解了江北新城和老城的交通压力,将两岸通行时间由改建中的30分钟缩短至3分钟以内,成为潼南城市交通建设的新地标,串起南北两岸,“血脉畅通”的潼南步入发展快车道。  

现如今,开上了小轿车的陈学文,从老县城毛家巷回东风社区老家只用十分钟。“不敢想,真的不敢想。弹指一挥间,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谈起40年来潼南的发展变化,陈学文连连感叹。  

除了道路交通更加便利之外,潼南还科学布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区委党校、图书馆、体育馆、妇幼保健院、中医院、涪江小学、潼南实验中学等先后建成投用,城北水厂、人民生态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加快建设。滨江商圈、隆鑫商圈相继投入使用,苏宁电器、横店影城相继入驻,城市商贸更加繁荣、品位明显提高。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发展,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潼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越走越快越走越稳,功能也更加完善,宜居潼南展开全新画卷。

产城景融合 提升百姓幸福感

潼南美在“一江穿城”,美在山水相依,美在城市与产业的有机融合。近年来,我区着力提升城市规划科学化水平、城市整体建设品质、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城市功能要件水平和城市产业支撑,以“一江两岸”打造为重点,从滨江护堤、环形道路、公园绿化、城市景观和灯饰工程等方面入手,系统思考、整体策划并周密实施,以四季鲜花和本地树种来绿化美化,实现“满城有花”“四季有花”,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让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谁都不曾想到,这样一座依水而建、依水而兴的滨江城市,40年前却也因“欠账”多,造成街道、商铺布局杂乱,违章建设比比皆是,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城区园林绿化率仅为2%。1985年,负责城区城镇管理的梓潼镇清管所仅有机动车2辆,消防洒水车1台,垃圾堆放场2个,职工13人,负责7个公厕和10个垃圾台的清扫保护。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区大力实施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创建活动,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市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公园、景观绿地从无到有,标准逐步提升,实现了质的飞跃;绿化达标道路、街头小公园从无到有,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6.5%。改革城市执法体制,组建区城管局,城区道路机扫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区涪江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国家验收,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仅2017年就新增鲜花隔离带18公里,城市新增绿量28.3万平方米。  

特别是近年来,我区在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充分运用历史人文、山水自然,促进“产城”与“景”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城市修编,着力依托“一江两岸、山水相依”的地理优势,在加强库岸护堤整治、沿岸景观打造、城市灯饰装扮的基础上,沿涪江整体打造大佛寺—双江古镇片区、金福岛、金福新区、两桥片区等重点区域,力争将涪江两岸打造成为潼南产城景融合发展核心区。  

家住江北翠林桂苑小区的吴廷国每晚总会和老伴到“时光长廊”散步,有时也会约上三五个邻居一起去溜溜。“时光长廊”位于城区莲花大桥和涪江大桥之间,原本是一片陡峭的山坡,后来,政府在半山腰上悬空建起了一条长1.3公里、宽3.5米的跑道和自行车道,远远看去,就像一条城市景观“腰带”。

“夜晚在这条跑道上散步,吹着江风,看着不远处的城市柔和的灯光,‘时光长廊’可是名副其实啊。”吴廷国高兴地说,“自己在外面打工十几年,没想到潼南的变化如此之大,给人一种家的温暖。”  

一分分耕耘,一年年积累,一次次更新,一点点提升。近年来,我区加快补齐城乡发展短板,提升城市承载力、协调性和宜居度,推进城市标准化、一体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103万潼南人民的努力下,潼南的明天会更美好。

记者手记

改革正当时 潼南正青春

40年改革开放,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40年城市变迁,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40年来,与全国人民一样,潼南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上不断缔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40年来,在宏阔的时代主题之下,潼南人民围绕着一个个“时代课题”,这座城市一次次精彩作答,深刻改变着城市的面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让潼南变得更有温度,让潼南人民生活更美好。  

曾几何时,潼南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区,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落后,一度成为了渝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船的沉重“船尾”。如今,随着兰渝高铁潼南段完成预可研编制并送铁总审查,渝遂高速扩能潼南段开展设计,潼荣高速、合潼安高速建设加快推进,潼南已经形成“四高三铁一江一机场”立体交通格局,向着川渝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阔步迈进。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承载起潼南新一轮发展的希望!  

这40年,是潼南对外形象变化最大的40年。我区拥有有1个市级森林公园——重庆市马鞍山森林公园,1个市级生态公园——重庆市五桂山楠木生态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重庆涪江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区,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农业、高新科技运用等多个领域跨入国内领先行列。  

这40年,潼南一直把对涪江、琼江及沿线作为重点开发改造,尤其是近年来,我区围绕“六养胜地”目标,立足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打造休闲旅游的花园城市、现代宜居的滨江城市、绿色养生的田园城市,加快“产城景”融合发展,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站在这个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眺望未来。潼南人民将始终保持改革开放以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推动潼南一次次向上跃升,在“再出发”的全新征程上,取得更大更多更好的成绩,建设更加美好潼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来路,汲取过往一次次奋斗的经验与智慧;眺望未来,我们用驰而不息的坚定信念,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追逐新的梦想,书写新的传奇。  

改革正当时,潼南正青春!(全媒体记者 吴波)

【责任编辑 郑强】

相关新闻:
秋收忙
寿桥: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 ...
39.3万亩水稻开镰
潼南“内外兼修”绘就乡村 ...
喜迎瑞雪 潼城小伙伴玩嗨 ...
银装素裹下的潼城
另类合影
勤劳的双手
传说中有这么多地方 被称 ...
帅气尹正撩小黄鸭 时尚写 ...
潼南美女时尚街拍 速度围 ...
女大学生竞聘空乘 外语特 ...
数字报二维码
潼南微发布平台
APP新闻客户端
潼南网二维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潼南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潼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潼南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潼南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潼南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
媒体推广
  • 潼南数字报
    潼南数字报是潼南报社承办的潼南日报网,是外界了解潼南的窗口。
    【点击进入】
  • 重庆潼南
    手机报
    手机报是服务大众的“掌上党报”。工作日17:30发送,方便实用。
    【点击进入】
  • 《看潼南》
    新闻客户端
    《看潼南》APP全面升级 全新体验!爱潼南,就请关注《看潼南》!给你最新最全的潼南资讯!
    【点击进入】
潼网小编行
直播回顾|“媒体+电商”潼掌柜消费扶贫 ...
买对不买贵,看我潼掌柜!我是潼掌柜第一人气主播邹兵!相信大家前几天看到咱们新媒体发出了这样一条新闻,潼 ...[详细]
潼城故事
罗列:奔跑在“疫”线与“逆行者”同行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一场艰巨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潼南大地上打响。区融媒体中心机关一支部书记、 ...[详细]
新闻求助
如您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敬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帮您出谋划策或协调相关部门帮您解决。
·提升思维能力,决战脱贫攻坚
·时刻绷紧森林防火这根弦
·选好基层“带头人”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高质量发展应有高质量服务
·实现安全生产要紧绷三根弦
·小康成色映照初心底色
乐享生活
·运动能强体抗病 五种运动既瘦身又锻炼 ...
·早餐重能量午餐少油盐 一日三餐吃出健 ...
·直播|上古盐都 心旅巫溪
·秋冬季,流感疫苗应该怎样接种
·警惕食物中的"藏盐大户",家庭减盐这 ...
·孩子有负面情绪,切忌火上浇油
·患溃疡性结肠炎的多数是青壮年
你知道该如何保护好 ... 薯片吃了刹不住?警 ...
别等牙变黄才想起洁 ... 北京疾控提醒:出行 ...
油吃多了坏处多!7 ... 勤奋锻炼为强身?这 ...
潼南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董俊中 律师 潼南区整治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44592772
主办:中共潼南区委、潼南区人民政府 承办:潼南区委宣传部、潼南区传媒集团)
地址:重庆市潼南区桂林街道办事处兴潼大道82号 邮编:402660 联系电话:023-8728103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渝ICP备12005370号   渝公网安备 50022302000101号
CopyRight © cqtn.com,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业务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不良信息举报 | 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