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小学旧貌。 潼南小学新颜。 潼南小学校门。 潼南小学新操场上的体育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40年来,我区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文盲”多到少数“文盲”,再到义务教育全覆盖、大力发展均衡教育……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潼南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真金白银投入到教育领域,每年都有一批新建、改扩建校舍投入使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教育机会更加公平。
今年65岁的王国仲,是潼南小学的退休教师。从事教学生涯已经40多年的他,既是我区40年教育发展史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王老师通过口述,详细地为我们勾画出了40年前的教育环境…… “黑屋子、泥台子、烂桌子、破凳子,坐着一群泥孩子。”这是当时学校教育的真实写照。40年前的学校非常破旧,有些是以前的庙宇改建,基本是几间小瓦房,好几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班里上课。黑压压的教室里只能靠着几盏煤油灯或蜡烛,才能有一丝光亮。 那时候的下课铃声还是手动的,在学校院子里的梧桐树上挂着一个废弃的铁片,每当上下课的时候,老师就会拿着一支铁棒去敲铁片。“当、当、当”的铃声……回响在面积不大的校园里。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这就是老师们传道授业的基本配备。没有多余的练习册,凡是与课本不一致的习题都是老师写在黑板上,学生再抄下来做。一个村的学生里能顺利读完小学的已经很不容易,考上初中高中的更是凤毛麟角,走出一个大学生那就是飞出来的“金凤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得到有力改善,学校出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一个学校只有一套多媒体,放在多功能厅里面。学生们一听要去多功能厅上课都特别开心。”王老师告诉记者,多媒体出现后,老师们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用嘴干巴巴地讲了,可以结合短片、音乐、PPT等,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近年来,学校的教育硬件设施得到逐步完善。每个班上配备了一台电脑,通过现代化教育系统、远程教育网络,点点鼠标就能获得最新的知识。老师还可以利用Flash和PPT等教学软件制作课件,把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综合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如今,漫步潼南小学,绿树环抱,曲径通幽,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画卷中,处处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息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整齐的绿化带、平整的塑胶操场、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楼走廊、宽敞明亮的多功能教室让人目不暇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累计投入经费1.3亿元用于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建成标准化实验室共134间、六大功能室共549间、图书室231间。全区中小学统一使用了中小学图书馆管理系统,开通率达100%;信息技术课开设达96%,多媒体“班班通”设备课堂应用率达93.8%以上。 40年风雨历程,40年沧桑巨变。回首过去,基层教育的每一步变迁,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印证与缩影。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区教育大步向前。 近年来,全区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科教兴区、人才强区”的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化学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校校有变化、校校有发展、校校得实惠的可喜局面。目前,全区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18所,其中,单设普通初中11所,单设普通小学102所(其中村小学4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高完中1所。有在校学生63695人,其中,初中生18787人,小学生44908人。有在职教职工4672人,其中,初中教职工1644人,小学教职工3028人。(全媒体记者 赵晨城) 【责任编辑 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