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力镇矮坡村柚子基地 张振民养殖的肉牛 贫困户张振文住上新房 帮扶干部了解贫困户发家致富愿望 柚子挂满枝 彭昌印在鱼塘巡塘 核心提示: 近年来,群力镇矮坡村村“两委”和区公安局扶贫驻村工作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指示要求,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对最后一批贫困户开展挂牌督战,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包户到人”,加大产业、金融、就业帮扶等工作力度,以强烈的政治担当抓好脱贫攻坚,攻克贫困堡垒,交出合格答卷。 2019年10月21日,是贫困户张振文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的名字和其他16户贫困户的名字一起登上了群力镇矮坡村退出贫困户光荣榜。 按照贫困户脱贫退出程序,经过严格考核和评议,矮坡村17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收入达标。至此,该村100户贫困户354人先后实现脱贫摘帽。 A 包户结对 精准施策助脱贫 脱贫攻坚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剩下的大都是条件差、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困难群众。 矮坡村也不例外。到了2018年底,全村还有17户贫困户没有脱贫,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我们盯紧致贫原因,以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全面开展‘一帮一’包户结对帮扶活动,逐户、逐人、逐项去解决问题,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区公安局驻矮坡村第一书记刘开平说。 2019年初,矮坡村扶贫帮扶单位——区公安局,出实招下真功,全体局领导班子、部分二级班子共12名领导,加上镇村5名帮扶干部,实行“一帮一”包户结对17户贫困户。帮扶干部从政策、创业、就业、技术、助学、就医等方面帮扶贫困户,一年内必须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收入达标,按时清零销号。 张振文就是这17户贫困户中的1户。他的结对帮扶干部就是副区长、区公安局局长刘立民。 老张年老多病,他老伴徐碧华又患有子宫肌瘤,老两口因病致贫,贫穷一直困扰着他家。刘立民从摸清张振文家致贫原因入手,全面展开入户调查。张振文老两口不仅患有疾病,而且住房还是D级危房。由于老两口常年患病,又无一技之长,生活一贫如洗,日子过得很艰辛。 “老张家要实现脱贫摘帽,首先要治好病,身体要健康;其次要消除D级危房,住房要安全;第三要有一技之长,通过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实现脱贫。”刘立民因人施策开出了良方。 为治好老两口的病,刘立民四处奔波,联系医院,解决看病问题。出院后,他又登门拜访,嘘寒问暖,送去慰问金、营养品,祝福老两口早日康复。 病治好后,老张家的危房改造又提上了议事日程。刘立民帮老张申办了D级危房改造指标,并找来建筑施工队,短短1个月,一座崭新的砖瓦房拔地而起。 “住上新房子,心里就是舒服!”张振文按奈不住心头的喜悦,逢人便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没有那些帮扶干部,我这辈子都住不上新房子。现在有了新房子,下大雨、刮大风,我们都不担惊受怕了。 贫困户有了技能,才能发展产业,才能多挣钱。为帮助张振文发展产业,刘立民根据他的特点和地理环境,指导他发展养鱼、养牛。老张缺乏经验,刘立民就请来相关专家,找来技术资料,手把手教他养殖技能。同时还拿出自己的工资,为老张提供启动资金,解决养殖过程中的难题,并帮他联系销售渠道。去年,老张卖牛、卖鱼、卖鸡鸭的总收入在万元以上,提前实现脱贫摘帽。 刘立民只是帮扶干部中的一个缩影。其他帮扶干部根据贫困户的劳动能力、致富愿望,坚持靶向施策、精准帮扶,通过信息、资金、技术等帮扶,增强困难群众“造血”功能,16户贫困户都如期实现了脱贫。 B 产业扶贫 脱贫致富拔穷根 近日,记者走进群力镇矮坡村,纵横交错的村道路上车来车往,公路两边立着一排排苍翠茂盛的柚子树,村民在柚树下除草、施肥……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 近年来,矮坡村100户建卡贫困户全部越过贫困线,靠的是啥? “是产业为他们铺就了脱贫路。”矮坡村党支部书记彭大法说,在扶贫中,我们坚持以产业发展来覆盖贫困户,用产业发展来推动脱贫。目前,该村已发展福建红心柚种植面积680亩,其中挂果的有500多亩。同时还建起了生态猪养殖基地、生态鱼养殖基地、蔬果种植基地,这些产业基地在脱贫攻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把土地流转给柚子基地,既能收租金,又能在基地打工挣钱。”贫困户张武松说,他将家里的3亩多地流转给柚子基地,每年可收取租金1500多元,打工收入26000多元。依靠柚子产业,张武松不仅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而且还在柚子基地学到了种植技术,他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了40多棵柚子树,这些柚子树进入盛产期后,每棵可结果8—10个,每个按市场价10—15元计算,年收益可达4000—6000元。 “现在把土地交给基地,光流转费、务工费,在家门口我一年就能挣回两三万元,不但人轻松些,相比以前还赚得更多。”贫困户黄公银说,土地“流转”后,自己被“解放”出来,每年的务工收入比以前种粮食还多,而且以后还能从土地上“分红”,相信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是我们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柚子基地负责人黄志华说,我们与贫困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分红协议,对有意栽种柚子的贫困户,还为他们提供种植技术,待柚子成熟后予以回收,保证他们的销路,增加他们的收入,降低他们的种植风险。 柚子产业发展起来后,需要大量劳务人员,黄志华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增加务工收入,带动了当地20多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长效脱贫,重在产业带动。”彭大法说,我们把培育壮大扶贫产业作为根本性、长远性大事来抓,通过主导产业的集约发展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快速脱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刘开平说,实现精准脱贫,除了靠国家政策扶持,党员干部帮扶,社会各界支持,更需要产业带动,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提升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才能彻底拔掉“穷根”。 C 技能培训 造血圆了小康梦 去年秋收后,51岁的贫困户彭昌印放下了农活儿,到村里的培训班去上课。像这样放下锄头当学生,他以前也干过很多次了。 彭昌印这次参加的是村里举办的水产养殖培训班。“投放鱼种时动作要轻、快,数量要一次投足……”讲台上,区农业农村委的水产专家正在讲解如何投放鱼苗、如何喂食等。老师讲得仔细,彭昌印听得专心,工工整整地把要点都抄在笔记本上,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 “虽然以前也养过鱼,但都是凭自己的经验,没有什么技术支撑,产量也不高,这次培训对我们来说太有用了。”彭昌印说。 和彭昌印一起参加培训的,还有50多名“贫困同学”。“只要是年龄55岁以下的建卡贫困户,有劳动能力且自愿报名参加的,都可以免费参加培训,由专业老师手把手教授种养殖等技能。”彭大法说。 学到养鱼技术后,彭昌印很快建起了两口鱼塘,饲养四大家鱼。由于掌握了养鱼知识和技术,他饲养的鱼不仅成活率高,而且长得快、长得壮。“春节期间,市场行情好,我卖了一批,有五六千元收入。”彭昌印说,今年还可出售1—2批,年收入至少2万元。 “有了种养殖技术就是不一样,为我们贫困户挣钱添了很多‘门路’。”彭昌印说,只要村里、镇上举办培训班,他都积极报名参加,学到了很多技能。他不仅发展养殖业,还多途径发展特色种植业。他种植的西瓜超甜188、西农8号、沙漠王子,由于品质好,价格优惠,畅销周边市场;他还种植李子、杏子等果树,种植黄精、糯玉米上市销售,多种经营齐发展,经济效益翻了番。 贫困户张振民参加肉牛养殖技术培训后,搞起了肉牛养殖。“培训班上,老师从肉牛的品种选择,牛栏建设、牧草种植、饲料加工,到牛病防治、配种繁殖都作了详细讲解,为我们发展肉牛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撑。”张振民说,他1年可以出售10来头肉牛,每头肉牛能卖12000—15000元。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刘开平说,在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中,我们对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贫困人员,提供全程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向企业、专业合作社优先推荐;对有自主创业需求的贫困人员,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创业服务;对文化水平较低、无职业技能的贫困人员,引导和鼓励参加职业技能等培训,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致富能力,真正能够达到“学必会、会能做、做必成”的满意效果。 近年来,通过“造血式”技能培训,矮坡村70%的贫困户搞起了特色种养殖产业,这些特色产业助贫困户圆了致富梦。(全媒体记者 李云喜) 【责任编辑 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