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县扶贫办到水口社区考察。 水口社区扶贫工作队规划产业发展。 对贫困户开展农技 培训。 发展泥鳅养殖。 经过危旧房改造的新居。 人大代表调研水口社区产业发展。 院坝会共商发展大计。 社区居民在基地务工。 龙形镇水口社区是全区50个贫困村之一。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早日摘掉贫困帽子,社区“两委”和扶贫驻社区工作队扎实开展思想脱贫、文化引领、技能提升等“智志双扶”活动,充分调动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脱贫攻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 教育帮扶,激发脱贫志气 周春艳是水口社区的一名贫困户,家里只有她和弟弟两人,她11岁时父亲患肝癌去世,母亲1年后改嫁。姐弟俩靠三亲六戚和社会救济维持生活,2013年被识别为贫困户。由于缺少经济来源,姐弟俩失学在家干活,驻社区工作队和村“两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提出要让姐弟俩继续读书,并为他们量身定制帮扶措施,由姐弟俩的姑妈负责照料他们的生活,社区“两委”帮助联系学校、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供学习、生活用品等。不久,姐弟俩重返学校。2015年,周春燕如愿考上了大学,弟弟2016年也考入了中职院校。 在驻社区工作队、社区“两委”和帮扶人的帮助下,2018年周春艳大学顺利毕业,多家单位向她抛出橄榄枝,但她却放弃了优越的条件和稳定的工作,毅然决定回到老家水口社区做一名村干部。从此,水口社区有了第一位大学生村官。有人说她傻,村干部收入低,前途也谈不上远大,可她却这样说:“是党的政策、社区干部、驻社区工作队、帮扶人帮助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我要用所学到的知识建设家乡,把家乡早日从贫困社区建成小康社区,只有这样才能报答父老乡亲的恩情。”现在,她已经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她的弟弟2019年也顺利毕业,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扶贫要三看,一看房、二看粮、三看读书郎。”目前,水口社区像周春艳这样依靠教育脱贫的贫困户共有44户,这里的适龄儿童已经全部入学,贫困学生均落实了教育扶贫政策,特别困难的学生还享受到2000元的助学金。社区还动员社会有识之士参与帮扶,尊师重教、让子女多读书谋出路已成为居民们的广泛共识。如今,水口社区贫困户中培育出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5名,4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找到了好工作,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技术培训,增强脱贫底气 常言道,一技在手,吃穿不愁。贫困群众有了一技之长,脱贫才会有底气。驻社区工作队、社区“两委”经过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需所求,量体裁衣,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通过开放农家书屋、开办脱贫攻坚讲习所,聘请市、区农业技术专家传授种养殖经验等方式,让贫困群众掌握1—2门技术。同时还组织群众参加生态鱼养殖、柠檬、花椒种植、电商物流、建筑工匠、月嫂、家政、家畜养殖、大棚种植等20多场次农业产业、劳动技能培训,受训贫困群众达到200余名。 贫困户付先伟一家有四口人,他和妻子缺乏技术,加上身材矮小,劳动力也不强,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读高中,靠种地养家,日子过得很是艰难。付先伟情绪一度消极低沉,几次要求吃低保。在走访调查后,社区迅速为付先伟家落实了教育扶贫等相关政策,同时鼓励他利用承包地靠近河边的优势,发展水产养殖。在经过对市场、餐馆、群众消费等因素考察调研分析后,付先伟决定搞规模养殖,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但没有启动资金,不懂养殖技术,担心亏本等一连串的现实问题,将付先伟原本火热的激情浇了个冰凉。 得知这一情况后,驻社区工作队、社区干部和结对帮扶干部再次出手,帮他分析生态养鱼的市场前景,为他申请了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帮他挖了一口鱼塘,联系了鱼苗,还请来技术专家上门指导。付先伟当年便养殖了10亩草鱼,成了全镇闻名的养鱼专业户。随着生态鱼市场销量、价格利好,付先伟不断扩大品种和养殖规模,流转群众水田20亩孵化鱼苗,同时带动当地群众搞养殖。2019年,付先伟的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过去的贫困户率先走上了小康之路。 贫困群众有了一技之长,务工路子宽了,工资也高了,发展产业收益也多了。目前,水口社区117户建卡贫困户中务工人员就达到150余人,创收400余万元;发展养鱼大户10多户,养牛、养羊大户3户,年生猪出栏50多头,日出售禽蛋500多枚,年出售肉禽2000多只,果蔬发展势头也很强劲,2019年全社区建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0828元。 乡风引领,鼓足脱贫干劲 过去,水口社区不少贫困户家里柴垛乱堆乱放、畜禽粪便遍地、生活垃圾随处扔,年轻人不孝敬老人、大钱挣不到小钱不想挣、喜欢打麻将。一些贫困户得过且过,存在大小事情找政府、找干部、等政策、靠人帮扶的依赖心理。针对这些问题,驻村工作队、社区“两委”创新宣传工作方式,改变群众的落后观念,努力营造主动脱贫的良好舆论氛围。一是为群众上法治教育课,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弘扬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的传统美德。二是利用党员会、群众代表会、院坝会向贫困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本社区熟知的致富带头人等先进典型事迹,鼓励贫困群众对照标杆,学习榜样,主动作为。三是结合“三清一改”,运用宣传栏、户外宣传画、入户等形式,宣传改善人居环境、旧房整治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增强群众环境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四是采取典型示范、榜样激励的办法,通过“文明卫生示范户”“最美庭院”评比,开展创“精神文明社区”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激发群众动力。五是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群众获得感,争取社会扶贫资金30万元、旧房整治提升资金100万元改善人居环境,开展宜机化土地整治,新修人行便道、硬化公路、修漫水桥等。六是全面动员,号召有识之士、成功人士参与脱贫攻坚。“致水口社区流动党员”“致您是家乡的骄傲”两封信的寄出,得到了很好的回应。 现在,原来晚上喜欢打麻将的村民改为跳坝坝舞了;院子里柴草堆放整齐了,畜禽圈养了,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现象不见了;到附近产业基地打工的多了,铺张浪费、攀比风气消失了;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友好互助的风气也逐渐形成了。现如今,水口社区文明新风蔚然成风,居民们精气神好了,脸上的笑容多了,脱贫致富的心劲儿也更足了。 记者手记脱贫攻坚要“智志双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年均超千万人脱贫。但是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智志双扶”更显重要。面对深度贫困人口,如果只靠外界的帮和扶,而不激发贫困户的内在动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就会事倍功半。如果贫困人口失去了摆脱贫困的精神和志气,那么无论外界如何努力,也会像得了“软骨病”的病人一样,无论如何也难扶得起来。 人无志不立,贫无志难脱。精准扶贫要点到思想和精神的“穴位”上,培育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的深意。 所谓扶志,就是要淡化贫困意识,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就是要有强烈的去贫困的想法和愿望。所谓扶智,就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是要找到从根本上拔穷根的办法和途径。扶智扶志紧密结合,既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需要,更是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全媒体记者 郭伟毅 通讯员 李代良) 【责任编辑 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