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结硕果漫山花椒铺就致富路
“我在村里的花椒基地务工,一个月至少挣个两三千块钱不成问题,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近日,别口镇老君村4组建卡贫困户文启成乐呵呵地说:“我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做梦也没有想到如今会成为产业工人。”
文启成告诉记者,村里在推进产业脱贫中,引进重庆老君利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花椒产业,让他有了在花椒基地务工的机会,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在家门口挣到钱,他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信心。
花椒一直是别口镇的主导产业。走进位于该镇西南部的老君村,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花椒树。
“整个老君村的花椒基本上都是我们公司种植的,全部为优良品种九叶青。”花椒基地负责人文静告诉记者。
文静说,自己是老君村人,前些年在外做建筑装修生意挣了些钱。尽管事业上小有成就,但是老家贫困的面貌让他一直放心不下。2015年,别口镇积极推介与产业扶贫相关的招商引资项目,借着这个“东风”,他在多方考察后,决定与几个生意上的朋友合伙,在老君村发展花椒种植与加工。
经过近5年的精心培育,老君村的花椒产业风生水起。“目前,我们共栽种了2460亩花椒树,年产值在200万元以上,不出意外还会逐年递增。”文静说,眼看花椒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自己也不能忘了创业的初衷——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
“我们的花椒种植基地里平时有70多个固定劳动力。到了收获的季节,还要按照70元/天的价格雇用300余名工人采摘花椒,这些工人大多是来自老君村本地和附近村子的农民。”文静告诉记者,为了帮助贫困群众脱贫,企业用工向贫困户倾斜,花椒采摘和加工队伍里,贫困户占了至少一半。此外,他还专门从江津聘请技术人员,对工人进行培训指导,让他们熟练掌握花椒的种植、剪枝、喷药、施肥等技术,久而久之,这些村民也成了花椒种植能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想让村民尤其是贫困群众,在基地干活不但能挣到钱还能学到花椒种植技术。”文静说。
“文总是个良心企业家,不管花椒行情如何,他从来没拖欠过工人的工资。我跟着他在基地里打工,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因此改善了不少。”长期在花椒基地务工的文启成,原本并不擅长给花椒树修枝的他,在文静手把手的教导下,已经成了工人里面的技术指导员。
“别口镇现有花椒种植基地10000亩,计划通过2年的努力,建成花椒种植基地15000亩。”别口镇党委书记薛荟表示,下一步,将支持企业继续配套建设烘房、冻库等花椒生产保存基础设施,附带发展豆瓣、花椒油等精深加工产业,拓展延伸花椒产业链,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保障民生有妙招 周转房圆困难群体安居梦
“开饭了,开饭了!”当记者来到别口镇飞凤社区的养老周转房时,已近正午时分,见到马大爷正端着炖好的鲤鱼招呼四邻,听到喊声,隔壁几位老大爷慢慢地踱步来到马大爷客厅的饭桌前。“香!真香!老马炖鱼就是一绝!”几位老大爷一边称赞着,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
通过攀谈记者了解到,几位老大爷口中的“老马”叫马孝礼,今年65岁,别口镇飞凤社区人,是社区的“五保户”。马大爷搬进养老周转房之前,住的是40多年前建造的土坯房,村干部怕出意外就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他本人也成天忧心忡忡,“给我钱也盖不起房子,我年纪大了,也不愿操心了。”马大爷对记者说,“真没敢想,还能住上新房子。”让他想不到的是,自己成了社区第一批搬进周转房的住户。现在,他还想在房屋后的小山坡上开辟一块养蜂地,把老房子的蜂箱搬过来养蜂。“不仅能自给自足,多出来的蜂蜜还可以换点零用钱。”马大爷笑着说。
别口镇负责养老周转房项目的副书记施展告诉记者,养老周转房具备就近、经济、便捷、自由等特点,老人的生活需要和精神慰藉在这里都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实现了“离家不离村(社区)、离亲不离情”的集中供养,不但受到群众欢迎,还吸引了一批常年在外的老人“返乡养老”。
金仙村的何小兵今年68岁,在外地打工多年,去年他老伴突然去世,由于膝下无子女,无奈之下他回到了老家。“以前没有买社保,也没有地,家里只有两间土墙房子,为了他养老的事,我们没少费脑筋。”村支部书记李真明介绍说,村委会积极上报镇党委、政府,协调解决了老何的户口问题,又安排他住进了养老周转房。“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这么好的日子。”谈到现在的生活,老何非常激动。
据了解,像飞凤社区这样的困难群众周转房,别口镇目前共建有7处。“近年来,我镇聚焦特殊困难群众住房难、寡居老人照料难、保障住房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通过新改建村级周转房,打造7个集中安置点,切实解决建卡贫困户、残疾人、低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增强基层治理实效。”施展告诉记者。
精准帮扶解难题 昔日上访户成致富领头人
“老郑,你咋不上访了?还天天夸党和政府好,你这是演的哪出戏哟?”在别口镇科郎村3组,村民们见到郑修春都要调侃他几句。
原来,郑修春两口子长年在外打工,由于没挣到什么钱,2008年回到老家一看,顿时傻眼了!由于年久失修,没人住,老家的房子成了危房,根本没法住人。
没地方居住可是件大事!郑修春头脑一热,便跑到镇政府去“要说法”。当时的别口镇负责人接待了他,问清楚缘由后,当即表示:“政府明白你的困难,先帮你找个临时住处,你们家的住房问题一定会尽快得到妥善解决。”半信半疑的郑修春这才“善罢甘休”。
“没想到,总共10500元的国家补助资金很快就打到了我的卡上。2009年,我们的新房开建。几个月后,我们一家人就搬进了新房居住。”郑修春感叹道。
有了新房,郑修春开始琢磨着依靠发展产业来致富。颇具商业头脑的他,把目光瞄准了生猪养殖业。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郑修春的养猪场遭遇了建场以来最大的危机——由于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无钱购买猪饲料。急坏了的郑修春迫不得已再次向镇政府发出求助。了解到他面临的困境后,别口镇领导出面,为郑修春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办好了小额信贷。
资金问题解决了,老郑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回归正轨后,养猪场的年产值达到50万元以上。现在的他,常把“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还有镇政府数次出面为我化解危机,才有了我老郑今天的好日子”挂在嘴边。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郑修春发展产业尝到了甜头,也不忘回报乡邻。在他流转的200亩土地上,种满了玉米、西瓜、红苕和南瓜,农忙时,他以60元/天的工资,雇用周边二三十名困难群众帮他除草、种植、施肥、采摘。养猪场的粪水,他除了自用外,剩余的全部无偿送给有需要的农户。“心底无私天地宽”。如今的郑修春,心态转变了,心气顺了,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之年,别口镇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动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多种方式解决贫困人口的增收和保障问题,确保全镇所有贫困户如期脱贫。”薛荟告诉记者,下一步,别口镇将加快建设以“万亩花椒示范园”为代表的农村特色产业,补齐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深入推进以家庭环境卫生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转变家风、民风、社会风气抓好农村基层治理,建设和谐美丽新农村。
【责任编辑 郑强】
本期主持
“我在村里的花椒基地务工,一个月至少挣个两三千块钱不成问题,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近日,别口镇老君村4组建卡贫困户文启成乐呵呵地说:“我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做梦也没有想到如今会成为产业工人。”
联系我们
- 1. 邮件报料:发送邮件至tnxwzx@cqtn.com
- 2. 联系电话:023-87281039
版权声明
- 潼南网原创策划出品,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