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坝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乡村振兴变化大 村村都有新变化
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塘坝镇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历时几载,伴随着扶贫干部奔走的脚步,村民老乡勤劳的汗珠,社会各界慷慨的援手,全镇农村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 页 | 新 闻 | 镇 街 | 部 门 | 专 题 | 生 活 | 酒 店 | 求 助 | 小编行 | 听新闻 | 潼城故事 | 图 片 | 视 频 新闻热线:023-61268827    网站信息举报电话:023-44592777
当前位置:镇 街 > 正文
塘坝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乡村振兴变化大 村村都有新变化
2020-12-11 10:10    潼南网

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

贫困户家里饲养的乳猪。

电商到贫困户家里收货。

贫困户在花椒基地务工。

致富公路穿村而过。

漫山遍野的花椒树。

核心提示:  

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塘坝镇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历时几载,伴随着扶贫干部奔走的脚步,村民老乡勤劳的汗珠,社会各界慷慨的援手,全镇农村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冬的暖阳下,走进塘坝镇,放眼望去水泥道路四通八达,经济作物漫山遍野,家家有产业,户户盖起了小楼房。村庄里栩栩如生的墙体彩绘色彩艳丽,各色美丽的鲜花环绕着宁静的小乡村,蓝天白云倒映在池塘里,波光粼粼的水面下,小鱼自由自在地畅游,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画卷徐徐展开,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

A出行有了新变化

“以前塘坝每逢三六九赶场,人群中穿雨靴的十个有九个都来自天印村。”这是塘坝镇天印村村民何文勇记忆中的场景。  

因为没有一条通往场镇的像样公路,村里人到镇上只能走路或者骑摩托车,下雨的时候更不得了,泥巴小路湿滑难行,一不留神就会摔得一身泥,所以雨靴就成了天印村家家户户的标配,村民去哪儿都爱地穿着它。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在路没有修好之前,这里的村民很少出去,从外面到天印村的人就更少了。  

“当时村里道路路况太差了,出行不便,我家的农产品也销不出去。”何文勇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家靠着种地为生,为了将农产品变现,他不时背一些步行到场镇上去卖。  

那些年,沟壑纵横间的狭窄泥泞路就像一道天堑,挡住了天印村的发展,也挡住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  

“要想富先修路,贫困户要想脱贫,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跟上。”塘坝镇镇长刘北冰告诉记者,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塘坝镇各个村都通了水泥路。镇政府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依旧将天印村的公路纳入硬化改造项目,惠及了沿路4300余名村民,这条通往场镇的必经之路也成为了天印村的“逆袭之路”。  

“现在已经没人穿了,我家的雨靴都不知道放在哪里积灰呢。”何文勇说到这里哈哈大笑起来,指了指家门口的公路说道,“我们村里修了农民新村,而且基本上公路家家通了,哪里还用得着哟。”  

如今,何文勇搬了新家,就是位于公路旁依山傍水的农民新村,这里不但交通便利,而且房屋布局合理大气,新房子掩映在绿树青山之间,看起来十分惬意舒适。  

“环境变好了,路好走了,农房像别墅,而且潼荣高速塘坝开放式服务区也即将建成投用,以后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做小生意,养活一家人。”何文勇乐呵呵地补充道。  

村里的基础建设越来越好,村集体经济也从无到有。天印村不仅发展了中药材种植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同时还发展特色经果、苗木花卉、名优水产等产业,形成了立体循环观光农业。  

现在,天印村是全国首批绿色村庄、重庆十大特色乡村、首批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外出打工的村民们陆续回来务工了,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收入增加了,贫困户也有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B农产品有了新销路

“这袋是5公斤,记得写上名字,别搞错了”“里面有一些坏的,注意挑出来”……近日,在塘坝镇封坝村便民服务中心的电商超市里,驻村第一书记尹波和村干部一起,分装从贫困户家中收回来的花生、土豆。  

几年前,尹波走马上任时封坝村还是贫困村,村里盛产花生、土豆、土鸡、土鸭等农产品,但村民们只能肩挑背扛到附近集市售卖,费时费力,还卖不上个好价钱。  

“当时我看到这个情况挺着急的,就尝试将村民的产品放到网上卖,但是村民根本不相信在网上能够卖得出去,大家都不愿意让我们帮着卖,所以这个事情就搁置了。”尹波告诉记者,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却倒逼出了村里的电商。  

“我准备在春节出售的50多只土鸡土鸭,砸在手里卖不出去,愁得睡不着觉。”村民徐庭智告诉记者,家禽养殖是封坝村每家每户主要售卖的农产品,以前自家的土鸡十分抢手,早早的就被预定一空,根本不愁销路。今年受疫情影响,不但没卖出去,反而成了负担。  

尹波抓住机会,说服村民转战农村电商,借助一根网线、一部手机、一台电脑,让农产品上网进城,解决了农产品线下销售难题。  

“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都是市场价,我们上门集中收购既打开了销售渠道,也减少了村民的人力运输成本,能让群众在消费扶贫过程中确确实实获利。”尹波说道。  

村里的电商销售,打通了网络销售渠道中“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推动农产品出村上行,为众多村民“撬开”了网上市场。封坝村自4月份开展电商消费扶贫以来,帮助村民销售各类农特产品超过13万元。曾经农户难卖的“土货”,如今成为了市民餐桌上的“香饽饽”。  

“农村电商不仅打通了生产到消费的瓶颈,还有利于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促进封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尹波充满信心地说。  

消费扶贫护航产业发展,不仅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还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为封坝村留下了“造血式”的发展源泉。如今,这个曾经的市级贫困村,正抢抓机遇奋勇前行,摘掉贫困帽子大步奔小康。

C 贫困户有了新盼头

走在塘坝镇觉山村四社的农村公路上,远远能看到一排即将竣工的砖木混制小楼。这是贫困户陈家秀新修的养猪场,正在进行扫尾工作。  

“今年卖猪已经收入30多万了,老猪圈里面还剩下点小猪和母猪。等新猪场完工以后,最多可以养1000多头猪,明年收入应该还要翻番。”看着这些“家底”,48岁的陈家秀心里格外踏实。这两年养猪让她过上了好日子,但是在几年前她家却还挣扎在温饱线上。  

“在养猪之前,我和老公在周边打零工,一年收入也就几千块钱,但是家有3个孩子读书,大女儿还患有癫痫病,治疗费用就花光了家里的储蓄。”陈家秀回忆起那些困难的日子,眼泪禁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穷怕了的陈家秀心里明白,想要脱贫不能等、靠、要,必须要自己埋头苦干。为了早日揭掉这顶贫困帽子,陈家秀背井离乡,和老公到福建一家养猪企业边打工边学技术。  

在福建几年的专业养猪经历让陈家秀熟练地掌握了各项养猪技能,打针、治病、消毒、防疫,她样样精通。2016年10月,陈家秀回到老家,借来20万元,利用屋后空地建了一个养猪场,开始小规模养猪。  

“起初,养了10头太湖猪,其中3头母猪,7头青猪。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不敢喂太多。”陈家秀说。清晨,喂猪;白天,割草、锄地、粉碎猪饲料;晚上,打扫猪圈……每天都在和猪“打交道”。  

“养猪是个细致活,没有技术肯定不行。特别是母猪产仔,需要时刻照料着,如果在晚上生产就要准备熬通宵。”陈家秀告诉记者,现在养殖技术更迭快,越来越先进,所以平时除了养猪,也经常跑到周边养殖大户家中讨教,参加各种养殖技术培训学习。  

当年,3头母猪产下62头小猪,卖了4万多元现钱,7头青猪卖了2万多。一年获得了6万多元的好收成,陈家秀尝到了养猪的甜头。2017年,她又修建了10个母猪圈,12个青猪圈,养了10头母猪,45头青猪,获得了15万元的大丰收。  

“还是靠自己劳动来的钱,用着才踏实。”陈家秀笑着说,今年她又流转了100亩土地,申请了70万元贷款,用来种植红苕、玉米、青菜之类的青饲料。  

“以前的猪场继续养猪,等新猪场修好,肥猪也基本上可以出栏了。”正是靠着两条线并行走的方式,今年陈家秀的肥猪销售额已经达到30万元。  

陈家秀和记者算了笔账,现在她养有26头母猪,其中18头已经配种,4月份陆续产仔。以一头母猪一年两窝、平均每窝产仔10只的标准计算,年末基本上就能让养猪场规模达到500头。  

“到时候我肯定就忙不过来了,要在村上请工人,也能创造几个岗位,带动村民就近就业。至于收入嘛,哈哈……”陈家秀伸出5个指头神秘地说,“除去成本,一年赚个50万元没问题。”(全媒体记者 王浪)

【责任编辑 郑强】

相关新闻:
秋收忙
寿桥: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 ...
39.3万亩水稻开镰
潼南“内外兼修”绘就乡村 ...
微发布
手机台
新潼南
潼南网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潼南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潼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潼南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潼南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潼南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
媒体推广
  • 潼南数字报
    潼南数字报是潼南报社承办的潼南日报网,是外界了解潼南的窗口。
    【点击进入】
  • 重庆潼南
    手机报
    手机报是服务大众的“掌上党报”。工作日17:30发送,方便实用。
    【点击进入】
  • 《看潼南》
    新闻客户端
    《看潼南》APP全面升级 全新体验!爱潼南,就请关注《看潼南》!给你最新最全的潼南资讯!
    【点击进入】
潼网小编行
重庆“双晒”|潼南区获最佳创意奖!
11月24日,记者从全市区县“晒旅游精品·晒文创产品”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总结座谈会上获悉,市委宣传部、市 ...[详细]
潼城故事
别口:产业发展结硕果精准帮扶解难题
“我在村里的花椒基地务工,一个月至少挣个两三千块钱不成问题,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近日,别 ...[详细]
新闻求助
如您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敬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帮您出谋划策或协调相关部门帮您解决。
·在智能时代的“星辰大海”中育新机
·提升思维能力,决战脱贫攻坚
·时刻绷紧森林防火这根弦
·选好基层“带头人”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高质量发展应有高质量服务
·实现安全生产要紧绷三根弦
乐享生活
·冬春水痘高发 疫苗接种正当时
·冷空气到货 注意防寒保护血管
·国家卫健委:肺结核体检结果将纳入学生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期疫情传播呈“ ...
·长期吸“二手烟” 慢阻肺患病风险增加 ...
·慢阻肺五点有迹可循
·新冠病毒可能引发心脏损伤
食用油中添加了棕榈 ... 今日大雪!防寒要得 ...
冬季养生肾为先 八 ... "高枕"就能"无忧 ...
提升免疫力防病防疫 ... 补维生素C能预防感 ...
潼南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董俊中 律师 潼南区整治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44592772
主办:中共潼南区委、潼南区人民政府 承办:潼南区委宣传部、潼南区新闻中心(潼南报社)
地址:重庆市潼南区桂林街道办事处兴潼大道82号 邮编:402660 联系电话:023-8728103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渝ICP备12005370号   渝公网安备 50022302000101号
CopyRight © cqtn.com,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业务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不良信息举报 | 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