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占我国单病种死亡的第1位和第2位。由于其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患病率、高医疗风险、医疗负担大等特点,心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所以,预防和早期识别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如何才能识别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先兆”,及时就医,避免危及生命?今天,我们邀请到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内科主任晋军教授为大家解读一二。 >>专家简介
晋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内科主任、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重庆市首批医学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美国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ACC)、亚洲心脏病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大血管学组副组长、重庆市医学会内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 警惕!这些信号是心脑血管在报警 部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一些早期信号,如能尽早识别,积极治疗,可极大降低致死致残风险。 晋军教授提示:比如头晕反复出现;肢体麻木;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恢复正常;原因不明的跌跤;突然短时间吐字不清,甚至说不出话来;连续打哈欠而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精神状态改变如嗜睡,或性格一反常态,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甚至出现短暂智力衰退。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有可能是脑卒中的前兆。 而也有50%-81.2%的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数日可出现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促、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程度较剧烈、持续较久、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有这些症状,也一定要及时就诊,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甚至留院观察。 措施!出现“先兆”症状应该这么做 急救:如果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病,越早采取相关急救措施,患者预后情况越佳。所以一旦发病,及时到医院接受专业医生的检查、评估和治疗非常重要。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改善心血管病预后的基本方法。如戒烟、减轻体质量、适度运动等有利于心血管病的防治。 1、控制体质量。降低体质量指数,减少久坐生活方式,一般人群BMI应<25kg/m2,BMI≥28kg/m2是风险评估的主要指标,通过限制热量摄入、增加身体活动等方式减轻并维持体质量可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2、戒烟。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均增加心血管病和死亡风险,是心血管病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越高。 3、控制血压。对于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和很高危患者,应及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并对并存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的临床疾病进行综合治疗。 4、血脂异常的干预。多数血脂异常患者无任何症状和异常体征,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胰腺炎等严重疾病的时候才在血液生化检查时发现,所以重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相关指标,出现不达标时及早进行降脂治疗很有必要。 5、糖尿病的控制。早期严格血糖控制与长期随访中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风险下降相关。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进行严格血糖控制可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对新诊断、年轻、无并发症或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及早采用严格的血糖控制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文/吴瑞雪 通讯员/周杨 图/视觉中国) 【采编 郑强】原标题:健康中国巴渝行10 ▏头晕、嗜睡、心绞痛......小心是心脑血管疾病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