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无人机在田间穿梭作业。 拖拉机在田间耕作。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工匠精神的概括。中国有超过1.7亿技能人才活跃在各行各业。在他们身上,小到一枚螺丝钉的打磨,大到飞机、高铁等大国重器的锻造,无不体现着工匠精神,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铸就了一张张“中国名片”。 去年12月,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乡村振兴技能大赛上,来自潼南佳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张冬华、邓潇潇作为区级代表团成员在大赛农作物植保(团体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长期以来,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和技术攻关一线,成为引领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推动产业强起来、乡村富起来、生态美起来。 现代农机助力春耕生产 记者见到张冬华时,他正在对一台台机械设备进行检查、修整,每个环节确认安全无误后才驶入田地。 “现在把我们播苞谷的盘心换成播高粱的盘心,这样才能达到精量化播种要求。”“看嘛,这个播种盘的盘心要小一些……”作业时,张冬华小心翼翼的更换着每一个脱粒齿零部件,生怕安装不到位。刚刚还被开膛破肚、大卸八块的旋耕机,经过他妙手车铣、打磨、换件、组装,转眼间焕发新生。 记者在旁边观察发现,尽管带着手套,但张冬华的身上依然沾满了油渍,还有一股难以忍受的呛人气味,他更是被这些气味包围着。 修理工作脏又累,尤其到了酷暑难耐的盛夏。很多人都说农机修理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辛苦活。 “突突突……”更换完零件,在旁边一块田地上,张冬华驾驶轮式拖拉机、旋耕机在田间穿梭作业。不一会,一片平整的土地就完成了耕田和翻田。 “农业技术是一门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句话,张冬华常挂嘴边。 农机之于张冬华,是工具更是伙伴。每一台都被他用得出神入化,也曾被他拆得七零八落。每一台都给了他很多启发,也曾帮他完成了很多种植试验。 植保神器提升管护效率 在崇龛镇青杠村农田上空,伴随着阵阵低沉的轰鸣声,一架植保无人机在农机手邓潇潇的熟练操控下缓缓起飞,无人机所到之处,一层薄雾轻轻洒落,整个防治过程快捷高效。 手持的终端界面上,飞机飞行高度、速度、电量、距离、作业面积、航线、精确到毫升的药量等数据一目了然,飞机可以通过终端自动规划航线,保证无死角喷洒到位。 随着气温回暖,油菜已经进入结荚期,在当前油菜生长的关键时期,田间的病虫害也开始了繁殖,预防油菜菌核病迫在眉睫。伴随着一阵阵嗡嗡的轰鸣声,无人机快速飞过,在绿油油的油菜田上穿梭喷洒农药。与传统的植保作业方式相比,无人机在施肥、施药等方面更具优势。“我们现在主要是给油菜打硫酸二氢钾,帮它起到壮籽增产的作用,提高油菜的结荚率,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据邓潇潇介绍,植保无人机的优点比较明显,第一就是作业效率高,是传统人工的30—50倍。第二喷洒均匀,不会造成漏角和死角。第三它可以减少人员聚集,对疫情防控有很大的作用,第四可以进行远距离操作,能够更好的对作物的病害进行防治。 每到一个新的作业地块,邓潇潇都要扛着设备测地,测完后飞机就可以在固定范围内规划航线飞行。 “就像孙悟空给唐僧画个圈一样。”测地完成后,这一块地便进入了系统,下次在同一地块飞行作业时即可调取。 “即是在若干年后,一个农民管理上千亩甚至几千亩地应该都不成问题,而且一定会越来越先进,越来越轻松。”谈到未来的日子,邓潇潇的眼里闪着光。 2021年“巴渝工匠”杯重庆市首届无人及应用技能竞赛(无人机农业植保项目)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农机手大赛亚军、中国农机手大赛全国总决赛100强……奖杯灿灿,锦旗猎猎。诸多荣誉背后,倾注的是张冬华、邓潇潇多年来的潜心钻研。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我们将继续加强学习,不断钻研技术,探索改造适合我们潼南当地农业需求的农业机具,用科技赋能农业,用技能描绘乡村振兴画卷。”张冬华说。(全媒体记者 徐明鸣 夏培植) 【责任编辑 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