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南京一女子因在地铁车厢喝水被开罚单”一事引发争议。随后,南京地铁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称,该旅客饮用瓶装果粒饮料,并非“喝水”,相关事实也得到当事人印证,饮用的确实为“饮料”,且因第一次违规,工作人员只是进行警告并未处罚。 从“喝水”到“喝饮料”,两者截然不同,造成的影响同样天差地别。在地铁车厢里喝水若被罚,自然违背了人之常情,也难以令人接受。相反,若喝的是饮料,同地铁“禁止饮食”的普遍规定相悖,那么“被警告”的结果,自然会让公众容易接受。 这一事件给公众普及了“地铁禁止饮食”的常识,不失为一场“规矩课”,但其中闹出的“乌龙”不容小觑。且知,在网络聚光灯下,任何“色彩过重”“失真失实”的描述,都有可能演变成谣言,继而给他人或集体造成不良或恶劣影响,这方面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所以说,舆论监督和媒体监督对社会公众行为规范和良序维护具有很好的保障作用,但“求真唯实”的基本素养和原则要求不能突破,否则监督就容易演变成“戕害”。 从“喝水被开罚单”到演变成“喝饮料被警告”,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完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前者违背了人性基本的诉求,正如有网友不明真相时调侃“是不是不能带伞上地铁,因为会沾有水”,更有人讥讽批判“高温天气容易中暑,是不是也不能喝水”等等,无疑给事发地相关单位带来不良影响,也让公众陷入无谓和莫名的共情焦虑。故此,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别“人云亦云”,起码保持基本的理性和常识的认知。 从网络舆情发酵到最后真相“反转”的不少事例,启示了一条“无需提醒的自觉”定律,即“让子弹飞一会”。面对违背起码常识的事件,不明真相、错综复杂、“各说各理”的热点等等,拥有耐心和理性显得无比宝贵,因为在真相到来之前,任何看起来出于公心的评论和观点,都有可能“管中窥豹”、人云亦云、“一叶障目”,甚至被某种利益体所“利用”,成为他人等割的“韭菜”、也成了伤害他人“刀子”。 真实是宝贵品质,理性才能等来“真相”。舆论监督代表了公众和社会急公好义、惩恶扬善的正义感和使命感。但是,若这种正义感和使命感缺乏理性伏笔,就容易变为投向无辜者的“枪剑”。一个正义、公平和透明的社会,公序良俗和道德秩序的建立,必然建立在理性思考和理性判断之上。如此,正确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让不实和谣言止于“理性”的智者,独立思考、慎下结论、明辨是非,方能让舆论监督为社会美好添砖加瓦。(徐明鸣) 【责任编辑 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