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在潼南这片土地上,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巍然挺立于涪江水畔、杨氏民宅规模恢宏、剪纸惟妙惟肖……这些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是潼南人民精神血脉的延续。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 殷殷嘱托,字字深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领导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潼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旅游开发工作,潼南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结出累累硕果。 截至目前,全区拥有一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4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20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6处,革命文物8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06处;可移动文物456件(套)、珍贵文物61件(套);拥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项,区级代表性项目104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名,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7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国家、市、区三级非遗名录体系。 “红色文旅”持续火热 多彩文华绽放绚烂之花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重要指示,区委区政府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利用杨闇公旧居、双江禹王宫、四知堂等红色旅游资源,进一步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 正值暑期,双江镇的红色旅游景点人头攒动。记者在杨尚昆旧居看到,前来参观的青年学生是主力军。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他们详细了解杨尚昆积极投身革命的光辉事迹和为国家夙夜在公的高尚品格。 “一直是从课本上接触到革命历史的教育,今天我很激动能够亲身参观这些地方,也很震撼老一辈革命者们对理想信念的执着。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将以他们为榜样,胸怀大义,更加坚定地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专程从永川前来参观的中学生刘宇航说。 “我们一家五口,四个人都是党员,我们希望能够给孩子一个特别的满岁记忆,让他在旅途中感知红色文化,浸润其中。”怀抱幼儿的游客杨春阳说,他坚信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双江镇拥有杨闇公旧居、杨尚昆旧居等红色旅游资源,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等众多景点。丰富的古镇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独特风土人情、田园风光、人文精神,让这里形成了瞻伟人、观古建、游古道的红色、古色旅游氛围。 抢抓机遇,结合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努力释放红色旅游资源价值,丰富红色旅游文化内涵和体验形式,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是当前潼南红色文旅发展的新路径。 未来,潼南将持续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文化传承润人心助力非遗焕发新活力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灵巧的手指在纸上左右翻飞。不一会儿,一个个精美的剪纸作品应运而生,栩栩如生的图案让围观群众惊叹不已。 近日,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潼南时代广场主办,智佳培训、江南幼儿园协办的暑期少儿非遗研学课堂在潼南时代广场举行,吸引了不少孩子和家长前来体验。 陈氏剪纸传承人陈友印一边耐心地为前来体验的家长和孩子讲解剪纸技巧,一边引导孩子们动手参与。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拿起剪刀在手中翻腾,折纸、翻转,聚精会神,一幅幅剪纸作品呈现在围观市民眼前。 “在家门口就能带孩子体验剪纸艺术,让孩子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真的非常好。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多一些,让孩子体验到更多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参与活动的家长何女士说。 探索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潼南剪纸仅为案例之一。崇龛仙翁操古琴入门技法、龙形周家狮舞、花岩女子狮舞、川剧、夏氏糖画等纷纷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打开了他们认知非遗的大门,切实做到了将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代代守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亦让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腰绊与耙子之间的磉子一定要拉紧,以防止在编制的过程中因为磉子松了,鞋子出现松紧不一……”在卧佛镇开展卧佛竹麻编技能培训现场,“潼城巧姐”——卧佛竹麻编第五代传承人周小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妇女朋友们介绍竹麻编的编织技巧。 周小英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她参与竹麻编技术培训30余场次,近1000人次参加学习,帮助50余名妇女发展竹麻编事业。 将文化传承和帮扶相结合,周小英只是其中缩影。檬子豆腐制作技艺、玉溪本草酒曲传统制作技艺、卧佛李家酒曲传统制作技艺、白酥鱼烹饪技艺、双江刘氏木旋技艺、上和镇传拓技艺、刘氏书画装裱技艺、双江母氏五香花生米制作技艺、双江陈凉粉制作技艺等,都为当地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百姓增收致富。 “总的来说,我区非遗系统化保护越来越精细化了,对我们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钱桂兰告诉记者,非遗系统性保护已成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一项惠民工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幸福美好新潼南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用非遗,寓教于乐;运用非遗,增收致富。非遗项目逐渐融入现代生活,不断提升其影响力与美誉度,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直在做的工作。接下来,我区还将持续开展丰富多元的非遗宣传活动,传承传统民俗文化,通过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商圈,让更多人都参与其中。 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媒体记者 刘莉) 【责任编辑 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