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生态种植的农产品。 周呈印准备捕捞生态养殖的热带罗非鱼。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潼南不断深化拓展人才“引、育、服”方式方法,为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持续注入智力、激发活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返乡发展,他们带着资金、技术和项目回到乡村,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引导村民从传统小农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转变,成为了振兴乡村、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担当乡村振兴“拓荒牛” 做电商、拍微电影、搞农业、玩直播……“潼南新农人”周呈印从大学毕业回乡创业之后,一直在不断尝试着“跨界”,但他却始终将自己从事的领域定位在农村农业这一主阵地。 周呈印创立的“潼周”品牌致力于打造高品质农业,无土栽培生态米、生态富硒米、生态热带罗非鱼都是主打产品,今年一季度营业额达到170多万元。 “潼周优品,我们的富硒大米好吃得很!”直播间里,主播热情地向屏幕前的粉丝推荐潼南特色农产品。从2018年起,周呈印的公司大力发展电商,利用网店、直播等形式,让潼南本土特色农产品与千家万户对接,让这些潼南本土特色产品获得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和平台,从田间地头到网上销售,再到人们的餐桌,所花费的时间相比以前大大减少。在进一步提升公司效益的同时,也先后带动周边60多名农户实现就业。 “大部分人对农村的印象还停留在‘脸朝黄土,背靠天’的认知,而做现代农业不单要对种植技术有了解,而且要有企业运营的思维。”改变人们对农村的刻板印象也是让周呈印甘愿返乡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希望通过努力成为家乡振兴的“拓荒牛”。 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农人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当时条件不太好,所以毕业后就想在农村创业,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在重庆市第四届农民工返乡创业大赛现场,周呈印的创业项目“鱼米之乡六悦天”荣获大赛三等奖。 在他的公司里,有不少员工是“90后”的大学生,他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潼南人,对农业有情怀,而且我觉得我们这群年轻人有激情、有创新能力、敢于挑战,一定能在农业上有所作为,为家乡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出一份力。” 在潼南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周呈印如今拥有了自己的青年农场主培训基地,同时也建立了首批本地为年轻人创业服务的孵化站点,他本人也被区人力社保局聘用为初级创业导师,用自己累计的经验和技术为更多人创业青年服务指导。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创业,反映着“城市反哺农村”的大势所趋,更能够带动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汇聚。这些返乡创业大学生既在城市学习了本领、积累了知识,又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存有深厚感情,因此也更能够让城市资源在乡村扎根。如今变身“新农人”,返乡创业带动新业态、新模式从乡村生长起来,带动老乡们一起发展、一起致富,为潼南的发展贡献着智慧与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 更多青年人才致力返乡创业 周呈印的创业故事并不是个例,在潼南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选择回乡创业的年轻人。“稻梦空间”创始人滕文强从海南大学毕业后,得知家乡潼南区出台返乡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毅然放弃城市的高薪工作,一门心思研究“稻田综合养殖”;玉溪镇青石村新农人、果树种植大户蒋坤2017年回到家乡青石村开启创业之路,如今不仅年收入超过百万元,还带动当地就业30余人…… “游子常思故园事,绿叶总怀乡土情”。能够吸引众多大学生返乡创业,源于潼南区委、区政府根植于内心的人才意识和付诸于行动的扶持政策。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许多惠农政策,这也使得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游子”动了回乡创业的念头。然而,要使“念头”化为实际行动,关键要靠优化服务和强化激励的“双重助力”。 潼南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担保贷款有关工作的通知》《重庆市潼南区创业孵化基地(园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吸引和扶持人才政策,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场地、办公用房、创业工位等硬件设施,创业人才最高发放贷款额度20万元。对于符合一次性创业补贴条件的创业人才给予8000元的创业补贴。 截止目前,潼南累计创业实体5.4万户,今年新增创业6064户,通过建立微信群、返乡站台宣传、专场招聘会等,鼓励引导在外人才3.6万返乡创业就业。他们带着在大学校园和异地他乡学到的先进技术回到家乡,将先进生产方式和现代经营理念引入农村,不仅提高了农业效益,更惠及家乡百姓。如今,他们正鼓足干劲儿,满怀信心奔向乡村振兴。(全媒体记者 徐明鸣) 【责任编辑 郑强】
|